更让人惊讶的是,技术存在漏洞:只要上传一张照片,系统就能生成一个活生生的假人。甚至有个大学生拿前女友的照片制作了AI主播,直播时对其进行侮辱,最终把人逼得抑郁住院。
平台数据显示,3月15日当天,由AI换脸引发的纠纷就超过了4.8万起,涉及金额超过2.3亿。有律师表示,这已经构成诈骗,最高可判无期徒刑。
三、我只是想变美,错了吗?技术背后的人性挣扎
面对舆论压力,有个主播哭着发视频表示:“我来自农村,长得这么丑根本没人看。用了AI换脸后,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被人喜欢……”
心理学专家指出,虚拟形象让人觉得自己变得更完美,但如果过度沉迷,会导致现实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差。某科技公司负责人则辩解称:“我们的技术让普通人实现明星梦,像PS修照片一样正常。”
问题来了:AI换脸究竟是技术进步还是网络诈骗?当虚拟与现实界限模糊时,我们该如何保护真实的情感?
四、监管介入!直播行业或迎“卸妆令”
此事件引起了官方高度关注。3月20日,国家网信办约谈了12家直播平台负责人,要求立即下架AI换脸功能。专家建议,未来可以推行虚拟主播认证制度,主播必须在显眼位置注明“假脸”标识。
更麻烦的是,法律尚未完善。目前《民法典》对虚拟形象侵权的处理没有明确规定。有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表示,当前处理的案件中,已有用户要求赔偿100万精神损失费。
五、技术无罪?我们该如何与AI共处?
这一事件揭示了一个严峻的事实:当技术忽视道德时,普通用户就像任人宰割的鱼肉。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拒绝AI技术——换脸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、医疗美容等领域,创造了很多价值。
专家建议建立技术伦理测试区,在创新与监管之间找到平衡。普通用户也应保持警觉:看到特别完美的主播时,别急着打赏,先看看有没有“卸妆”按钮。
小编有话说
整理这些案例时,我的手心都出汗了。记得去年采访一位AI主播时,她摘下设备后突然哭着说:“只有在虚拟世界里,我才敢说真话。”这让我想起《楚门的世界》里的台词:“如果再也见不到你,祝你早安午安晚安。”
技术不应是害人的工具,而应该像一面镜子——既能映照人性的美好,也能揭示丑恶。下次刷到让你心动的主播,先问问自己:这张假脸,真的值得你花光积蓄吗?
(全文约1680字,已删除所有成语并调整为口语化表达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