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——【原文】————
……
谁知不到一忽觉转,活鬼忽然大寒大热起来,口里不住的浮说乱话。雌鬼还只他魇音掩,梦中遇可怕的事而呻吟,惊叫弗苏醒,叫了几声弗应,点起鬼火来看时,只见他面孔胀得绯红,身上火发火烧,嘴里嘈闲白夹,指手画脚的乱话,不由的不慌;只得喊起形容鬼来。
形容鬼看了,也觉着急,说道:"这是一场瘟癀瘟疫大病,不知这里可有好郎中么?"雌鬼道:"村东头有个试药郎中;他自己夸口说手到病除的,但只怕说嘴郎中无好药。"形容鬼道:"不要管他好歹,待我去请他来看看,才得放心。
只是不认得他家里,半夜三更,人生路弗熟的,倘然摸大门弗着起来,便怎么处?"雌鬼道:"鬼囡认得的,教他跟你去便了。"形容鬼便喊了鬼囡,携着黑漆皮灯笼,三脚两步跑到郎中门前,碰门进去,催得那郎中衣裳都穿弗及,散披散囤的跟了他们就走。
形容鬼一路将病源述与他听了。到得家里,方过了脉,那郎中道:"这不过是吓碎了胆,又受了寒湿气,不防事的。"一面说,一面就在身边挖出眼眵音吃,眼屎大的三五粒丸药来,递与形容鬼道:"这是一服安心丸,用元宝汤送下,三两日就好的。"说罢,便欲起身,形容鬼忙将一个瘪头封袋塞他袖中,叫鬼囝点灯相送。
雌鬼已将元宝汤端正,形容鬼帮他将药灌下。这丸药是杀渴充饥弗惹祸的,有什么用?直至次日半上日昼,仍旧弗推扳减退,只得叫鬼囡再去候那郎中来,那郎中看了,依旧换汤弗换药的拿出两个纸包来道:"这是两服仙人弗识的丸散在内:一服用软口汤送下,明日再好不过用乱话汤送下一服,包你活龙鲜健便了。"
形容鬼收了药,送过封袋,打发郎中起了身,照依他说话,把药吃下去,犹如倒在狗豚里,一些也没用!正叫做药医不死病,死病无药医。果然犯实了症候,莫说试药郎中医弗好,你就请到了狗咬吕洞宾,把他的九转还魂丹象炒盐豆一般吃在肚里,只怕也是不中用的。
那活鬼躺在床上,只管一丝无两气的半死半活。雌鬼见他死在头上转,好不着急!就象热煎盘上蚂蚁一般,忙忙的到鬼庙里去请香头,做野团子谢灶,讲只流传年算命,又替他发丧送鬼,叫魂待城隍,忙得头臭。
看这活鬼时,渐渐的一面弗是一面,眼睛插了骷颅头里去,牙齿咬得锈钉断。吨得临死还撒了一个狗臭屁,把后脚一伸,已去做鬼里鬼了。
……
——清·张南庄《何典》第三回
由此可见,试药郎中依旧“换汤弗换药”的拿出两个纸包来——是两服丸散,其实也就是安心丸,他哄“病鬼”说是“仙人弗识的丸散”。这里用“换汤弗换药”,指的是换了药方的名称而药物没有变。所以说,“换汤不换药”的“汤”是汤头(方名),而不是煎药的水。
在中药方剂中就有“换汤不换药”的例子,即汤头的名称变了,但是,方中的药物却没有变。比较典型的是从桂枝汤“演变”出来的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。这三个汤头的药物都是桂枝、芍药、炙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
只是在桂枝汤中将某味药的用量增加而变为另一个方剂(汤头)。如在桂枝汤中,桂枝由原方的三两更为五两即成桂枝加桂汤;方中芍药由原方中的三两增至六两即成桂枝加芍药汤。这可能就是“换汤不换药”的由来吧。
--中医思维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